音樂粉 > 音樂教程  >  樂器教程  > 二胡教程 > 趙寒陽談二胡揉弦

趙寒陽談二胡揉弦

  • 人氣:533
  • 收藏:0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2-08-25 16:36:38
二胡演奏者在揉弦方面容易出現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幾點:   一、滾揉時動作緊張、僵硬,各部位的配合不協調,主要表現在:  ?、偈直蹌幼魈螅踔吝^于主動運動;  ?、谕蟛坎凰沙?,沒有起到“軸”的作用;   ③手指僵持,第一關節(jié)不能自如地作屈伸運動;  ?、苁终评锿馍縿?,  ?、萦弥噶^多地摳弦,等等。   在初學揉弦時,可先以左手在桌面上練習“小雞啄米”的動作,熟練后再持琴,將動作過程分開來訓練,邊練邊數“一、二、一、二、……”,數“一”時,做滾揉的第一個動作過程;數“二”時,做第二個動作過程,如此反復練習,至動作正確、操作熟練后再將動作過程連起來練習,直到運用自如,方能進入實際應用階段。為了在滾揉時手指運動更為靈活,可盡量少用保留指,以減少手指間的互相牽制。   二、揉弦時虎口移動,影響了音準的穩(wěn)定性,(大滑揉除外)?;⒖谑侨嘞覄幼鞯闹c,一定要保持穩(wěn)定。   三、揉弦與音準的關系把握得不好,或是因揉弦影響音準,或是不能運用揉弦糾正指位的誤差,等等。這除了要掌握正確的揉弦方法以外,還要在敏銳的音準聽覺指導下,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解決。   四、滑揉時動作不松弛,或滑動中音準基線掌握得不好,影響了音準;或滑動的幅度不恰當;或滑動過程時快時慢,頻率不均勻等等,從而表現不出滑揉應有的效果。   五、壓揉時帶有過多的摳弦成份,致使發(fā)音緊張,影響了旋律的通暢性。壓揉和摳揉雖然都是以改變琴弦張力來產生音波的,但它們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揉弦,在方法和發(fā)音上有很大的差別。因此,要嚴格地加以區(qū)別,和恰當地運用。   六、揉弦手法貧乏,缺乏變化。在樂曲中,并不是逢音必揉,千篇一律。揉弦作為二胡的一種表現手段,一定要為音樂內容服務。音樂是如此地豐富,揉弦也必定是千變萬化。因此,從學會一種技巧的演奏方法,到用好它,中間還需要一段很長的磨練過程。   揉弦是演奏者內心樂感的一種自然流露,在演奏時,揉弦都是下意識的動作,沒有人想著動作去揉弦的,而是要想著聲音去揉弦。下面我將揉弦的基本方法論述一下,在運用時還是要求自然、多變,一定要變成一種下意識的動作才行。   二胡音樂之所以動人,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發(fā)音圓潤、甜美、悅耳動聽,近似于人聲,能充分表達出人的思想感情,這和演奏時運用揉弦技巧有著密切的關系。揉弦是利用左手的動作使弦的長度(一長一短)或張力(一松一緊)持續(xù)不斷地發(fā)生變化,從而發(fā)出近似于人聲顫動的音波。揉弦是左手最重要的技巧之一,甚至可以說是二胡演奏中最為重要的技巧之一,它還是一個演奏家獨特風格的具體體現。   揉弦在二胡發(fā)展的早期稱為“吟”,幅度較大的揉弦稱為“大吟”。但隨著二胡事業(yè)的飛速發(fā)展,揉弦的變化越來越復雜,很難用一種符號來概括,在樂譜上不可能、也沒有必要將樂曲所有的揉弦都用符號標出來。因此,揉弦的符號就逐漸廢棄不用,而由演奏者來作藝術上的處理了。   揉弦的種類很多,凡是利用琴弦長度或張力持續(xù)變化產生音波的方法都可以叫做揉弦,常用的有滾揉、壓揉、滑揉、摳揉等等。   滾揉是最基本的揉弦技法,它是以手掌的上下擺動,帶動手指第一關節(jié)作屈伸運動,使指尖在音位上均勻地滾動,來改變弦長產生音波的一種揉弦方法。滾揉是由兩個動作過程來組成的,第一個過程是:手掌上提,使手指第一關節(jié)伸直,以指面觸弦,此時發(fā)出比音準基線略低的音;第二個過程是:手掌下擺,使手指第一關節(jié)彎曲,觸弦點滾至指尖部位,此時發(fā)出比音準基線略高的音。這兩個過程循環(huán)往復,手指就在音位上均勻地滾動,從而發(fā)出圍繞音準基線上下波動的揉弦音。   在滾揉時,動作的主動點應該放在手背部位,手掌只可上下運動,而不可里外煽動。手腕是動作的一個“軸”,因此腕部千萬不可僵硬。運動中小臂被動地微微上下擺動是正常的,但有的演奏者卻用小臂來帶動手運動,這就使?jié)L揉動作的從屬關系顛倒了,會造成動作僵硬、發(fā)音笨拙等不良傾向。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,就是滾揉的音波一定要圍繞音準基線上下等幅地均勻波動。   滾揉的音波總是從音準基線先向下波動,然后再經過音準基線向上波動,如此循環(huán)。因此,它的第一個動作一定是手掌上提,而不能是相反。   滾揉是借鑒西洋弦樂器的揉弦技法而來的,它發(fā)音優(yōu)美、流暢,揉弦的頻率和幅度易于調整,是演奏歌唱性旋律首選的揉弦方法。在純粹運用滾揉技法時,手指的觸弦不可過重,而且腕部可稍稍抬高,以增加手指的活動余地。一指和二指因彎曲度較大,所以滾起來比較輕松、自如。三指的彎曲度就小得多了,尤其在二、三指呈全音指距關系的時候,常會感到手指缺乏滾動所必要的活動余地。四指本來就是伸直按弦的,它的第一關節(jié)沒有彎曲的余地,因此滾揉對于四指來說是不適宜的。此外,滾揉雖然有許多不可替代的特點,但它在揉弦音波的深度和力度上往往不能滿足所有樂曲的需要,那么怎樣來彌補這些缺憾呢?這就要講到揉弦的第二種方法—壓揉。 壓揉是利用手掌的上下擺動,帶動手指對琴弦產生輕重不同的壓力,來改變弦張力而發(fā)出音波的一種揉弦方法。在壓揉時,手指的按弦音位應該略低于音準基線,它的第一個動作和滾揉相反,是手掌下擺,帶動手指對弦壓力加大,使發(fā)音從略低的音經過音準基線至略高的音;第二個動作是手掌復原,手指對弦壓力減小,使發(fā)音經過音準基線回落到略低的音。在壓揉時,左手的動作和滾揉是相似的,所不同的只是手指的第一關節(jié)沒有屈伸運動,指尖也不在弦上滾動,手掌上下擺動的力量均化作手指的壓力作用于琴弦。純粹的壓揉發(fā)音較為緊張,力度較大,有一定的深度,但缺乏滾揉的優(yōu)美和流暢。   因此,在實際演奏中,除了樂曲的特殊需要外,常將壓揉和滾揉結合起來使用。因為在演奏方法上,這兩種揉弦都是以手掌上下擺動來帶動手指運動的,所以在動作上并沒有矛盾。我們以壓、滾成份相等的揉弦為例:   手指按音準基線,第一個動作,手掌上提,手指第一關節(jié)伸直,觸弦點滾至指面部位,手指對弦沒有加壓,此時發(fā)出比音準基線略低的音;第二個動作,手掌下擺,手指第一關節(jié)彎曲,在觸弦點滾至指尖部位的同時增加對弦的壓力,發(fā)出比音準基線略高的音;然后在回復第一個動作時撤去對弦的壓力,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。   根據樂曲的不同需要,壓、滾的成份是可以隨意調配的,只需在揉弦時加大壓力、減少滾動或加大滾動、減少壓力即可。這兩種不同性質揉弦的結合,再加上力度、頻率、幅度、情緒等等的變化,就為我們營造出豐富多彩的揉弦世界。   空弦音一般不需揉弦,如因樂曲需要時,可用以下三種方法來進行:  ?、?以三指按在琴桿上做揉弦動作,使琴弦張力微微發(fā)生變化來產生音波;  ?、?一指按在千斤上作滾揉,同時稍稍加壓來產生音波;  ?、?一指按在千斤以上部位,微微在壓弦,用改變琴弦的張力來產生音波。   但空弦的揉弦音波一般只有音準基線上方的波動,而不易有音準基線下方的波動,因此容易引起音準偏高。解決的辦法是:   將琴桿微微向右偏斜,即可使空弦音略低一些,這樣再加上揉弦動作,音準就正常了。   除了以上所說的改變弦長的滾揉,和改變弦張力的壓揉這兩種常規(guī)的揉弦方法以外,還有改變弦長的滑揉和改變弦張力的摳揉這兩種特殊的揉弦方法。   滑揉本是墜胡所特有的揉弦方法,它是以手指在琴弦上圍繞音準基線上下滑動,來改變弦長產生音波的一種技法,其符號是“﹋﹋”。   滑揉又分小滑揉和大滑揉兩種。   小滑揉在演奏方法上與滾揉有很多共同之處,它也是以手掌的上下擺動來帶動手指運動的,與滾揉不同的是:手指的第一關節(jié)不作屈伸運動,而是手指彎曲,以指尖觸弦,甚至可以用指甲觸弦,在手掌上提時,手指隨之向上滑過音準基線,發(fā)出略低的音;當手掌下擺時,手指同時向下滑動,發(fā)出略高的音,如此循環(huán)往復?;嗍羌兇飧淖兿议L的揉弦方法,因此,在演奏時手指觸弦要輕,盡量使對弦壓力保持平衡,不要有任何變化,否則將會失去滑揉特有的風味。 大滑揉也稱懸腕滑揉,顧名思義要將手臂稍稍抬高,使手腕懸起,手指呈居高臨下之態(tài),用指尖觸弦,虎口要松開,以手臂大幅度的上下擺動來帶動左手在琴桿上作整體滑動;手指在弦上滑動的幅度較大,一般都在圍繞音準基線上下小二度以上。這種滑揉在河南、山東風格的樂曲中用得較多。   摳揉是用手指的抓力來改變琴弦張力產生音波的一種揉弦方法,它的發(fā)音很緊張,類似哭泣的聲音,因此多用在悲痛情緒的樂曲中,如:   《江河水》等。在運用摳揉時,手指的音位要略低于音準基線,手掌沒有上下擺動,純粹利用握力一抓一放,循環(huán)往復,使琴弦張力持續(xù)變化而產生音波。為了使手指抓弦更有力,可以將左手腕微微塌下,以手掌抵住琴桿,形成與手指相對的一個反作用力,或幾個手指都按在弦上,特別是三指和四指,由于本身力量較為薄弱,更應采取上述的方法來加大握力。   摳揉是一種特殊效果的揉弦方法,如果運用不當,將會影響樂曲正常的演奏效果。   還有一種壓滾揉。它是吸收了板胡的演奏特點而形成的,常用在陜北風格的樂曲中,如:《紅軍回來了》、《陜北抒懷》等。   壓滾揉是將三個手指(一般是二、三、四指)的指尖并成一個平面,手腕微微塌下,以掌根抵住琴桿,于腕力的帶動之下,三個手指聯合運動,在弦上大幅度地連滾帶壓,使音高在小三度音程的范圍內上下波動,極富陜北風味。   這也是一種特殊效果的揉弦方法,平時極少運用。   還有一種壓滾揉。它是吸收了板胡的演奏特點而形成的,常用在陜北風格的樂曲中。   如:   《紅軍回來了》、《陜北抒懷》等。   揉弦應該根據樂曲的不同需要來變化地運用,這種變化大約有以下五個方面:  ?、兕l率的變化,即每一單位揉弦次數的變化,可產生慢揉、中揉和快揉等等;   ②幅度的變化,即音波上下顫動大小的變化,可產生輕揉、重揉等等。   一般來講,低音區(qū)的揉弦頻率可適當放慢,幅度可適當大一些,高音區(qū)的揉弦頻率應適當加快,同時幅度要適當小一些;音符時值短的揉弦頻率可稍快,幅度稍小,音符時值長的揉弦頻率可稍慢,幅度稍大;樂曲速度快的揉弦頻率也快,樂曲速度慢的揉弦頻率也相對稍慢;音樂力度強、音色濃厚、情緒較為激烈的段落,揉弦頻率快,幅度也大,音樂力度弱、音色清淡、較為抒情的段落,揉弦頻率要相對稍慢,幅度也小。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情況,音樂是千變萬化的,在運用時,還需要演奏者根據自己對樂曲內容的理解來做出具體的處理。   ③滾壓成份的變化,即滾揉和壓揉在揉弦中所占比例的不同調配,可在揉弦的深度、情緒、流暢性等方面形成對比;   ④揉與不揉、遲到揉(即一個長音開始時不揉,稍遲一點才慢慢地加進揉弦)與終止揉(和遲到揉相反,在一個長音上開始時揉弦,然后慢慢地停下來,末尾不揉弦,多用在樂曲的結束音上)的變化;  ?、莩R?guī)揉弦與特殊揉弦(如:摳揉、壓滾揉等)的變化。   揉弦除了使二胡的演奏效果更加動人以外,它還是演奏家保證音準的重要手段。   可以說音準是演奏者通過自身敏銳的聽覺,在他人尚未察覺時,運用揉弦及時地糾正指位誤差的。   但初學者常常會有因揉弦反而弄得音不準的情況,其重要的原因是揉弦的音波上下不等幅,或是向上波動大,向下波動小,或情況相反,而欣賞者的聽覺總是以音波的中心線作為音準基線的,這樣就等于挪動了音準基線,因而造成音不準的弊病。   揉弦在二胡演奏中常帶有個人的愛好,如:   有人習慣揉弦深沉些;有人習慣揉弦優(yōu)美些;有人揉弦比較激動;有人揉弦善于變化,等等。   因此,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演奏家的獨特風格,使人一下就能聽出是誰的演奏。   但不論是體現什么風格,揉弦最重要的原則是運用得當、分寸恰到好處,這樣才能使二胡的演奏具有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。

Powered by 音樂粉 m.ou93z.cn 備案號:京ICP備2024095045號-19

音樂粉所有資料均為網友制作、提供或從網絡收集整理而來,僅供愛好者學習和研究使用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 如本站內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,請和我們聯系,我們將立即改正或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