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師聲樂課程教學方式改革淺析
- 人氣:438
- 收藏:0
-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1-19 12:03:43
內容摘要:中師聲樂課程教學方式已由單純的“一對一”的方式轉變?yōu)閭€別課、小組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方式,本文論述了三種教學方式的主要內容、作用及存在的問題,指出它們的合理運用,既能緩解聲樂師資相對不足的矛盾,又能促進教與學的互動性和積極性,是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產(chǎn)物。
關 鍵 詞:中師 聲樂課程 教學方式改革
中師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(yǎng)小學音樂師資。聲樂課作為中師音樂專業(yè)的一門基礎課,其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、技巧,還要掌握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必備的聲樂理論知識和教學方法。[1]另外,隨著招生規(guī)模的不斷擴大,聲樂師資出現(xiàn)嚴重不足,單純的個別課的授課方式已難以滿足中師聲樂教學的需要。因此,中師聲樂教育根據(jù)自身的教育特點,更新教學觀念,配合教學內容及教材改革,優(yōu)化課型結構,采用了個別課、小組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,這樣既能最大限度地激發(fā)學生的積極性、主動性,使其在較短的學習期限內,盡可能地掌握必備的專業(yè)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,成為適應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發(fā)展的合格的中小學音樂師資。同時,又可以緩解聲樂師資相對不足的矛盾。[2]
主要的教學方式及其教學內容
1.個別課
個別課是采取“一對一”的授課方式,一般從三年級開始,一周一課時。個別課充分體現(xiàn)了聲樂教學的最大特點——“因地制宜,因材施教”,教師可以根據(jù)每位學生特定的嗓音條件、理解能力和歌唱程度,對其發(fā)聲進行指導和訓練,以確定適合學生的歌唱方法,在提高專業(yè)技能、技巧的同時,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,激發(fā)潛在的歌唱天賦,盡可能得到個性的和諧發(fā)展,展示其音樂表現(xiàn)力。[3]作為未來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,中師聲樂教育專業(yè)的學生日后都要走上講臺,一方面要通過自己正確、得體的范唱激發(fā)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和愛好;另一方面又要把自己對歌唱藝術的理解和體驗傳授給學生。因此,在建立正確的聲樂概念、掌握基本歌唱方法的基礎上,個別課在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2.小組課
小組課是把三至五個程度相近或同一聲部的學生編為一組,是在集體課基礎上的提高教學,一般從中師二年級開始,每周一次,連上兩課時。小組課的開設為教師與學生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創(chuàng)造了有利條件。小組課可以根據(jù)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,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,既能相互交流對聲樂課程的見解,又能讓學生觀摩到教師完整的教學過程,學會如何解決歌唱發(fā)聲中存在的問題,潛移默化地培養(yǎng)了學生的教師意識和教學能力,體現(xiàn)了藝術性與師范性的結合。
3.集體課
集體課是以班級或年級為授課單位的集體聲樂課程教學,從一年級新生入校開始,每周四課時,兩課時為一次。學生一起練聲,一起唱歌,授課時,教師指定或抽查個別學生進行演唱,并針對出現(xiàn)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調整訓練。[4]課堂教學結束時,教師把作業(yè)布置給學生,并在下一次課上,根據(jù)學生課下練習情況,進行講解和比較,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。同時,集體課的形式還有講座、觀摩和藝術實踐等。其內容可包括發(fā)聲的基本理論、聲樂表演、聲樂美學和中外聲樂發(fā)展歷史等。
三種教學方式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
1.個別課
個別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,能充分顧及到學生的聲音特點和藝術個性的發(fā)展。因此,它的教學效果十分明顯,是聲樂教學史上最常見最普遍的形式,數(shù)百年來,都被廣泛采用。在個別課上,學生的演唱和教師的示范對于師生間的交流最為直觀方便。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根據(jù)學生的實際情況,有目的、有選擇、有階段地實施,對于具有一定聲音條件和發(fā)展?jié)摿Φ膶W生,它應是聲樂教學的主要形式,具有“提高”的意義,而對于聲樂條件較差的學生,它則是輔助形式,具有聲樂教學的“普及”性。
個別課的缺點是分散量大、教學成本高,容易造成時間上、內容進度很強的隨意性。同時,個別課也存在知識單一、信息量小的弊端,學生只注重解決自身存在的某些技術性問題而對聲樂教學的系統(tǒng)性、完整性缺乏了解。因此,教師應該允許和鼓勵學生旁聽個別課,而且聽不同教師的課,不但可以學到不同教師的教法,而且可以接觸到不同教師的教學和演唱風格,從而活躍思維,激發(fā)表現(xiàn)力和創(chuàng)造力。